《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一、导入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三、给下列字词注音蜩(轮扁(()腹蛇()斫轮()()))兔起鹘(庖(赦()落少(缣(箨()纵即逝)素)龙自视了(萃()))然
)丁解牛)免
亲厚无间(
四、梳理重点字词及文章结构第一段重点字词:节节具(叶叶(振(所以然(自视了然(与()之)焉)而累()笔直遂())内(忽(自以至于()之成()兔起()外()焉丧()于斯竹若()乃()竹于胸)鹘落()节节(执()少())为()笔熟()纵(不学之过(斫()之)视)则逝)也)轮)
)不一()之遗()予者
)与可并(
托(
)得其法(
段意: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一层(开头至少纵则逝矣):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二层(从与可教予如此至岂独竹乎):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三层(剩下的部分):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