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讲义第一部分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第一节
计算机基本知识
一、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一)计算机的产生(20世纪最卓越成就之一)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名字ENIAC,采用电子管。目的:为了解决二战中弹道高速计算。ENIAC:计算机鼻祖、开辟科学技术领域先河,使信息处理技术进入新时代。(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
f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特征:(1)电子管元件,体积大、耗电多、可靠性差、寿命低;(2)内存:水银延迟线、磁芯存储器(几千KB);(3)外存:纸带、卡片、磁带、磁鼓;(4)运算速度:每秒运算几千至几万次;(5)程序设计语言:使用二进制编码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6)用途: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军事。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年)特征:(1)采用晶体管元件,体积缩小,可靠性增加、耗电减少;(2)运算速度至几十万次;(3)提出操作系统概念,出现高级语言(FORTRAN、COBOL);(4)采用磁盘、磁带作为外存储器;(5)开始应用于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进入商业市场。3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特征:(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元件,可靠性高、功耗低;(2)内存储器使用半导体存储器,每秒几百万次运算;(3)速度快、体积小、存储量大;(4)分时操作系统开始出现,提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5)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事物管理等。4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特征:(1)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逻辑元件;(2)运算速度上亿次;(3)高度集成的半导体内存;(4)外存:软磁盘、硬磁盘、光盘;(5)网络为特征,数据库、通信软件。【补充】微处理器的发展(1)第一代:1971年,I
tel4004(2)第二代:1973年,8位,I
tel8080(3)第三代:1978年,16位,I
tel8086(4)第四代:1985年,32位,I
tel80386、80486(5)第五代:1993年,64位,奔腾(三)计算机的发展方向(1)巨型化:尖端科学技术;(2)微型化:笔记本、掌上电脑;(3)网络化:资源共享(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4)智能化:智能机器人;(5)多媒体化:文字、声音、图像等。二、计算机的特点1快速的运算能力:快2足够高的计算精度:精3超强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