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f13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2B13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荆门市】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注】①驿:驿站。②阳月:农历十月。③殊:实。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2)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f【襄阳市】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答案】9B10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解析】【9题详解】B“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鸡鸣见日升”仅仅是“闻说”而已。【10题详解】
f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