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摘要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状况。文章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经济压力五个方面分析了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倡导“尊师重教”引领社会发展等减轻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关键词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及其表现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
berg)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JobBur
out)的概念。他通过对职业压力的研究发现,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
gProfessio
s)中的人们常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一种疲惫不堪、“衰竭”(wearout)的状态,弗鲁顿伯格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因其具体表现,也被称作职业枯竭或者职业衰竭。马勒斯(Maslsch)于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表现,包括情绪衰竭(emotio
alexhaustio
)、去个性化(deperso
alizatio
ordehuma
izatio
)以及个人成就感低(dimi
ishedperso
alaccomplishme
t)。情绪衰竭,是个体在情感方面的状态,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因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产生情感资源枯竭危机,对工作完全失去热情去人性化,也可称为玩世不恭,是个体对待身边人的一种态度状态,具体指个体以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身边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把他人看作无生命的物体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身事业的一种满意度评价,指个体对工作的意义、价值的评价下降,丧失自我效能感,且因经常感觉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而无法体会到工作成就感,从而不再付出任何努力。职业倦怠作为现今职场的一种普遍现象,经常发生于国外上班族群体。国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在参与调查的4000名职场人员中,70的人有轻微的职业倦怠,3922的人有中度的职业倦怠,13的人则有严重的职业倦怠。也就是说,平均每8位受调查者中就有1位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在职业倦怠对比中,教师在14种职业倦怠程度排名中以5034位列第三位在17种行业职业倦怠的对比中,教育培训机构以4398列第三位。教育教学是一种非营利性质的特殊的助人行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强度相对比较大,面对的学生个体有较强的差异性,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环境中,如若这些压力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