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这值得深思。记得仓央嘉措在《问佛》中写下这样的对话:我问佛:“如何能常?如何能静?”佛曰:“寻找自我。”呜呼,这简洁的对话里包含了多少众人淡忘的哲理!流年换颜,时光催人,芸芸众生无不向往恬静、从容、洒脱的生活,只是真正懂得“自我”意义的人往往是少数。台湾圣严法师说得好,“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很多时候,生活质量如何,不是取决于外部因素,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这内心,指的便是“自我”,指的便是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心灵世界安定而富足,才有可能不为外利所诱,不为外名所动,不为外象所惑,才有可能心如止水,从容恬静,处变不惊。如果能够如此,则何所往而不潇洒?何所往不能寻觅到黄东邪所在的那种美丽的小岛?那么,如何才能守住自我,使自我常在?让我姑且辩说一回。要使自我常在,应当有一份美好坚韧的追求。苍鹰慕空,凤凰栖梧,草木向阳,漫漫生灵尚且知道要给自我一个追求,更何况人乎?追求犹如青鸟翱翔的彼岸,是人生在世的不竭动力。这追求可大可小,大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至为双亲创造一个温馨的家,但只要心怀纯正,都是无可厚非的。这追求不必繁,不必杂,抱有一个,常吟之颂之,牢记于心,便可使“自我”有明确的方向,而至于恬静、淡泊。要使自我常在,还应当有一份和而不同的仁爱。世间万物自有其来去亦自有其精彩。生而为人,我们在为自己的灵性欣喜的同时,也要欣赏万物个性的存在。试想,若万物如一人,没有不同,哪里来的精彩纷繁?须弥纳芥子,芥子也可纳须弥。心怀和而不同的仁爱,便可视诸物于一家,宽容待万事,在领略众生百态之后,愈发坚定“自我”的存在。所以要使自我常在,必少不得这一份极致的仁爱。发现自我,守住自我,使自我常在,而且有追求,有和而不同的仁爱,又何须为世俗所困,为金钱所累,为名利所诱。困惑时,迷茫时,不妨想想这句话宠辱偕忘,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任天边云卷云舒。当此之际,何所及而不从容,何所往而不潇洒?
【参考例文】心存莲花我心中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一刚一柔如此交融,故,坚若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莲花。题记生活中,有时不是缺少宁静,而是缺少体会;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做人当如黄药师,你尽可顽皮,尽可邪气,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桃花岛宁静与诗意。“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大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出了宁静的深意,我们仿佛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