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的觉醒【摘要】《兰亭集序》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笔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中体悟到文章所抒发的“痛”与“悲”,深刻体现了作者生命意识的觉醒。【关键词】《兰亭集序》生命意识悲剧《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散结合、文质兼美的序文。整篇序文的感情脉络也是很清晰的,这从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中不难看出,如“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但是,笔者在听评此课时,发现有不少老师对“痛”与“悲”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痛”与“悲”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因生命的易逝而生发的惆怅和感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不然,在我看来,“痛”和“悲”两字在课文中所表现的内容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又都表现出作者生命意识的觉醒。兹作简要论述。何谓“痛”?首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序文第一段重在对“乐”的描写,在这里,所有的人生乐事都有所体现,如人贤(群贤毕至)、景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也正因为“乐”,“痛”才有了基础,抒发怀抱也就有了根据,也即“痛由乐生”。第二段是对“痛”的具体感受,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生易逝,尤其是指快乐的事情,更是如此。快乐过后便会陷入无尽的痛苦。诚如文中所言:“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兰亭集会本是一个盛大的、令人难忘的集会,但转眼之间,已成烟云,怎一
f个“痛”字了得!“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然“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却又“感慨系之”。人真的是很奇怪的,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的。于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无止境的渴望和追求之中。这与近代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有着一致性,他认为人生的最大痛苦就在于欲望的无穷无尽和无法最后满足。其次,“痛”还指死亡之痛。“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个体生命始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它在时间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也因此,整个语段都弥漫着感伤的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生命悲剧性的终极体验。
当然,如果序文就此戛然而止,它便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也无法给人以生命的启迪。而第三段中的“悲”则是作者情感的进一步升华,既然死亡是无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坦然去面对。虽然说序文“通篇着眼于‘生死’二字”(吴楚材语),但确切地说,作者的着力点应该是“死”字。序文第二段引用了庄子《德充符》的“死生亦大矣”,但结合上句的“况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