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结构不同的层交替堆积而成。晶胞中有6个变形四面体储氢空隙,每个空隙由2La2Ni共四个原子围成。晶胞中还有3个变形八面体空隙,每个空隙由2La4Ni共6个原子围成。但H原子通常并不填充这种空隙,而只填在较大的变形四面体空隙中,组成LaNi5H6。各种储氢材料的储氢机制不尽相同。对于LaNi5来说,H2分子在合金表面上首先原子化,然后进入合金内部的间隙位置,因此同时起到了纯化和功能转化作用。近年来,储氢材料的研究转向高容量、长寿命材料,主要是固溶体储氢材料、络合催化氢化物、纳米储氢材料、纳米碳管或纳米碳纤维。有的文献指出:碳纳米管的纯度、两端是否开口、长度和孔径是影响储氢性能的关键。纳米科学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的出现引导了一轮新的技术革命。纳米材料学是纳米科技的分支。材料在纳米这个尺度上,显示出极为特殊的表面和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碳纳米管有多层和单层之分。多层碳纳米管通常是250个单层碳纳米管组成的同轴管,层间距约034
m,直径约220
m。有文献提到用甲烷为碳源,硝酸铁为催化剂,氧化镁为载体,
f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单层纳米管的结构可分为单臂纳米管、锯齿形纳米管、手性纳米管三种类型。金属材料也可以看作是由晶体的聚集体构成的。对纯金属一般认为是微细晶粒的聚集体;对合金可看作母相金属原子的晶体与加入的合金晶体等聚合而成的聚集体。晶粒间的结合力要比晶粒内部的结合力要小。软钢、铜、金、铝等之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是由于在发生滑移变形的同时,原子相互间的位置依次错开又形成了新的键,从整体看,是由于原子间的键难于断开的缘故。晶粒晶界上的结合是机械结合,即金属由高温熔体凝固析晶时,相互啮合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晶粒间的接触面越大,结合力也越大。自1946年软磁铁氧体工业化生产以来,M
Z
铁氧体凭借其高磁导率、低损耗、高饱和磁化强度、低矫顽力和高稳定性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开关电源变压器磁芯、计算机存储系统、军用民用的抗电磁干扰器件以及磁带录音和录像磁头等设备中。经过对烧结气氛、烧结温度、添加物等影响M
Z
铁氧体材料性能因素的深入研究,发现M
Z
铁氧体材料的性能不仅与其基础配方密切相关,微量添加剂的掺杂也会显著影响材料的起始磁导率μi、饱和磁化强度Ms、居里温度TC和磁损耗Pv等性能参数。根据各种添加物在铁氧体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机理,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