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文化形态进行了回顾,概述了少数民族电影的艺术成就,揭示了民族性和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中国;电影;结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仅1949年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1978年至今,共有约200部少数民族电影问世。这些影片涉及到了生活在我国境内的近40个民族,全面关照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其中的佳作如《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阿诗玛》(1964),被誉为“三大经典”。它们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品,也成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的艳丽奇葩。这些少数民族电影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为民族性和电影艺术特性的成功结合。
“十七年”时期:打造经典,形成风格
1949年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民族性以电影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民族性可概括为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包括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再现,凸显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主题。《刘三姐》如、《阿诗玛》两部影片分别取自壮族和彝族中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其本身的民族传奇性就具备了审美价值。在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的展示上,“三大经典”为观众提供了难忘的少数民族记忆。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方面,除“三大经典”外,《草原上的人们》(1953)、《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冰山上的来客》(1963)、《景颇姑娘》(1965)等影片的音乐和主题歌也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和音乐史册。这些民族音乐经典,表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强化了影片的民族特性。在民风民俗的再现上,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再现,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以“三大经典”为例,它们都采用了“对歌”这一少数民族常用的感情表达方式。如《五朵金花》中金花与阿鹏第一次相遇,用对歌的形式表露爱情,表达得坦诚、直接、自由。影片这样的描绘,比较符合白族青年表达恋情的方式,凸显了民族特色。颇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爱情独特表现
f方式在其它影片中也较为常见,如《哈森与加米拉》(1955)用“追姑娘”等习俗表现哈萨克族的爱情,《草原上的人们》中表现了“敖包相会”式的蒙古族爱情,《芦笙恋歌》(1957)中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