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习”的呼吁,实践证明,这对学习中医是很有益的。曾记得在第一次中医实习的时候,宋孝志老师就放手让我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
f结果疗效卓著,让我喜出望外,我写下了我的第一篇论文“小青龙汤治疗咳喘体会”,现在看来,这篇文章颇显幼稚,但却埋下日后我对经方的执著。
我通过在北京中医学院的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打下了中医、西医的扎实基础,学习了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临床技能。我有幸跟随赵锡武、方药中、焦国瑞、郭士魁等名老中医学习,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和弘扬中医打下了基础。更幸运的是,我毕业参加工作后,所在单位东直门医院也强调中医继承工作,当时是国家给安排的,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幸运了!不过,当时年轻的我尚未明确继承的意义。工作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继承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张志纯等名老中医,后来又师承胡希恕先生,学了不少老中医的经验。各位名家的临床经验、学术流派,丰富了我的中医知识,开阔了我的临床视野,现在回想起来是非常有益的。与此同时,我还学习了西医临床知识,有幸跟随呼吸病专家佟宝乃教授学习,并参与了教学、科研工作,可以说除了中医,我也算对西医学有所了解。这个时期,我还参加了教材编写工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和专著,如“中药治疗中叶肺不张5例小结”、“治疗男性不育经验”、“党参五灵脂治疗慢性气管炎32例”、《古今延年益寿方汇萃》、《古今养生法500例》等。坦率地说,我那时是“半瓶子醋晃荡得欢”,曾时时冒出“中西医结合医者”的自豪感。后来,通过长期的临床与实践,尤其是胡希恕先生带我进入经方之门后,我才真正感到中西医的博大精深,深感每个人进入一个小小的领域都是不容易的,亦认识到中医学术研究问题之多、发展之难,有许多问题需不断探索、研究。
有幸于继承认识胡希恕经方学术我于1967年开始跟胡希恕老师学习,刚开始跟其抄方的时候就感到特别奇怪,胡老一上午诊治30多名患者,每次四诊完后胡老皆谓:“此患者为某某方证”、“此患者为某某方证合某某方证……”因为我熟悉了用教材所讲的脏腑经络辨证,而似乎胡老不用这些常规的辨证方法,跟别的老师不一样。故我好奇而大胆地问:“胡老你怎么不辨证论治啊?”胡老笑着说:“怎么不辨证论治啊?等我慢慢给你讲吧!”于是胡老就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为我和其他几位学生讲课,先讲《伤寒论》的辨证施治概念,然后讲方证的应用,当时因为是业余讲课,大家有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