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及意义经济学院2008级经济学本科赵思思101022008044【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提出到最终形成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对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这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战略构想,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和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工业化道路。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这一重要命题以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为主线,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1987年l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标志着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f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