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及消除策略
摘要:针对当前中过英语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以及口语水平滞后的现象,本文对学生在口语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集中的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心理因素,英语口语教学
正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显现。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基本办法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句型结构等。但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要求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若想使口语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
一、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类型和成因(一)传统的谦虚和中庸的思想是影响中国人生活理念的重要因素。中国学生受千年来
的文化熏陶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特性鲜明的学习行为方式:在课堂上,学生更习惯认真的听讲或记笔记,而不是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他们觉得适时的沉默是谦虚的表现,而过于积极的回答问题往往被看作是爱出风头。这样,教师的提问得不到积极地响应,学生丧失了许多开口练习的机会,而教师提问的积极性也慢慢的越来越低。
(二)名声和面子影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认为爱惜自己的名声,保持一颗羞耻之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维系中国人道德价值和道德情感的纽带,但过度维护面子也使人们产生了虚荣心和自我抑制的心理。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出于面子和自尊的过多考虑,在语言行为上变得羞于张口,畏首畏尾。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会有“丢脸”的风险,他们宁愿选择沉默,这对英语口语的学习非常不利。
(三)能力和自我认知水平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提高。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达到的目标的判断,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要与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部分学生对口语学习效果的估计过高,尤其是短时期的效果,这类学生好胜心强、自信心足,但缺乏敏锐、精细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忆力,对学习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受到挫折,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学习成绩出现下降,或者口语水平提高的速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时,他们就会感到沮丧、紧张、气馁,造成学习热情骤减。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