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学习,不是单纯以分子、原子的知识为选取内容的线索,而是以学生熟悉的水为原型,从解释水的三态变化自然引出分子运动的有关知识,从水的电解出发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从中发掘出分子、原子知识的生长点,凸显了理性与感性的水乳交融关系。2、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
所谓化学基本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它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它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是革除传统教科书内容的“繁、难、偏、旧”,实现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的重要方法。基于这一认识,本教科书特别强调化学基本观念对一般具体知识的统率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化学
f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本教科书在选择内容时,优先确定这些化学基本观念,以此为核心选择那些能形成和体现这些基本观念的具体知识内容,并在每一单元中都突出基本观念的主导地位,引到学生将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与基本观念的形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微粒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在教科书中,围绕这一基本观念,分别从不同的章节、结合不同的知识内容,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分解、氯化钠的溶解、木炭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中和反应、食品中的有机物等,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这一基本观念。3、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微观结构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因于微观结构,培养学生对微观化学世界的想象力应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传统的化学教科书忽视了这一学科特征,没有将微观的与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难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实践的抽象,导致学生化学学习的困难和死记硬背。
本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回避微观,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教科书力图通过形象化的微粒模型、拟人的卡通画等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