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心得
如何读好书县直工委杨新驷
部机关开展“五个一”活动以来,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如何读书,好象谁都会,但如何能真正的读好书,这里浅谈一下自己对读书的观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一是博专结合。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朱熹与陆九渊在江西一是博专结合。铅山“鹅湖寺”有过一场学术讨论。朱熹主张:“泛观博览,后归之约”。强调博览是要先学习基础知识,否则到头来既感悟不到什么,又弄得腹中空空,误已误人;其后再由博返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性,而后使之博览。”主张精读。其实,我觉得博览与精读、精思是辩证的统一体。博是精的基础,精是博的高层建筑。博而不精则“杂”,精而不博则“陋”。广博是专攻的基础。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多闻、多见、多识的博学主张。一个人好学不倦,应该从博览群书入手,持之以恒,才能最后走上专的的道路。尤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各门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贯通,呈现出知识整体化趋势。因此,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和了解跨学科的多种知识。如果读书面很窄,仅仅熟悉某一方面的知识,则难免孤陋寡闻,容易在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时犯“坐井观天”的错误。二是读思结合二是读思结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思结合
f朱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些治学经验之谈,阐述了读书与思想的辩证关系。我认为读书与思考是密切相连的一对范畴。只读书不思考,就很难有什么收获。勤读勤思,就会感到自己知识不足,从而产生督促自己勤奋读书和思考的动力,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三是读写结合。三是读写结合。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总结读读写结合书经验时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深得此法之妙,受益匪浅。读书记笔记是加深记忆、便于巩固复习的精良武器。它犹如大脑的外存贮器,给人们留下随时可以提取的信息。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记笔记更成为弥补这种脑力缺陷的最有效的办法,此也即所谓的“勤笔助思。”四是读用结合四是读用结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知识掌握知读用结识,为的是获得从事某项工作或劳动的本领,或进行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学以致用不仅能造就人的各种才能,还是读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