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所写的这匹马比,就觉得杜工在写形,李工在写神,杜工在写实,实中见精神;李工在写意,意中见超神。两个所选题材相同均为马,但立意角度不同,各有千秋,同为写马诗中的上乘佳作。在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大家名作。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房给事》是描写音乐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先写
f董大技艺高妙,得心应手,使琴声能传情而感动鬼神;然后用鲜明生动的比喻,具体描摹琴音由哀怨幽咽忽转为轻快潇洒。诗人是这样写的:“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坠瓦。进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轻快飘洒琴音,象林中的风声,瓦上的雨声,又象飒飒飘洒树梢的飞泉声,婉转悠扬象野鹿在堂前呜叫。这一系列的比喻把诉诸于听觉的琴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使人在听觉里同时获得视觉形象的感受,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也是广泛传诵的优秀作品。此外还有自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中“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等,都是描写音乐作品中的佳篇佳句。但这些诗若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比起来,却觉得这些名作太现实些了,因为他们所用来比喻音乐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如“野鹿呦呦”“大弦切切如急雨”“如听万、、壑”等;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好像更新颖些,有浪漫主义的气息。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泣竹素女悉,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一开始,李贺就着力描写李凭弹箜篌的技艺绝妙,不同流俗,
f它使行云不流,湘妃洒泪、素女愁,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接着诗人以多种比喻描写变化万端的乐声,清脆如昆山碎玉样动听,柔和似凤凰呜叫那样悦耳,低回如芙蓉哭泣,欢快似香兰含笑。这些比喻有的是拟声,有的是以情态喻声,其间又以拟人化的手法,用花草的泣、笑比喻乐声的悲和欢。以后用“融冷光”“动紫皇”“石破天惊”、、、“鱼跳蛟舞”“吴质不眠”等等,烘托李凭弹奏箜篌所产生迷人的艺、术魅力。李贺在描写李凭箜篌技艺之精时,虽然也没有能跳出声如鸾凤、响遏流云,变气候,动天地,泣鬼神,鸟舞鱼跃等俗套的框框,但由于其中有象“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和“吴质不眠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