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句话为:“tobebili
gual,o
emustbebicultural”意为:“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得掌握两种文化。”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正因为如此,笔者就“颜色”和“动物”名词在教学活动中的处理,浅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一、对“颜色”名词的理解老人教版高一教材下册u
it13的speaki
gpart中,有这么一句话:wasthepeachripeorgree
?句中的“gree
”作“没有成熟的”解,而非“绿色的”之意。教师往往忽略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讲授。笔者用颜色的形容词作引申,学生在宽松、好奇的情况下主动地接受了一次跨文化交际之旅。如:红茶非“redtea”,“gree
house”也不是绿房子。如果学生望文生义,就会闹很多笑话。再如:笔者在一次教学生唱西城男孩《seaso
si
thesu
》这首英文歌曲时,学生就问“iwastheblacksheepofthefamily”这句歌词怎么理解。抓住此次难得的契机,首先我让学生们结合上下文猜一猜“blacksheep”是褒义词,还是贬义
f词?结果很多人都没猜对。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下进行了一次不出国门的文化体验活动。对学生来说,要翻译确实有点难度。按其字面意思,把它翻译为黑绵羊,就会出现交际失败。
正因为如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交际双方取得共同的心理认知环境,交际才能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对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的了解,外语学习者很可能会在交际过程中,不自觉地采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而犯一些文化性错误。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有关文化的各类书籍,以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对“动物”名词的理解笔者在组织老人教版英语教材u
it15warmi
gup听说课时,就以教材上“龙”的图片展开讨论,着力培养在各种文化中对动物名词理解的差异。汉语中的“龙”是一个褒义词,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都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国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drago
(龙)是传说中替魔鬼看守财宝的怪物,长有三个脑袋,嘴里会喷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theolddrago
就是指魔王本人,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因此英国人会闻drago
而色变。任何的语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各自代表了本民族源远流长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语言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