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课程综合化的一种尝试。信息化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各国在教育的各阶段和各领域都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应用。如日本在1985年前后就开始关心信息教育问题。英国1981年开始实施“微电子教育计划”(MEP)6,1998年又进一步立法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而且拟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科学领域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科学教育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是科学课程的领域不断扩大,即不仅将科学内容和科学进程、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结合,还强调科学态度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如美国1989年颁布的《2061计划》和1994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将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水平和科学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问题与目标(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1992年6月,克林顿总统宣称,美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里,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之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这也同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要实现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是必须要使用的途径和手段已成为国际共识。如英国从2000年秋季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进行的课程改革,其目标也始终包含“每个学生都要学会交往的能力”、“学会探索,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并能跨学科运用”、“每个学生都应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德国巴伐利亚州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于“发展独立、自由、宽容,善待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人。”在此种背景下,作为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潮流中的中国,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是必然选择。素质教育要求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此后,江泽民同志又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阶段,要取得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必须抓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
f节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