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5课辛亥革命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中共十五大报告》【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1、清政府的内忧外患:(1)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2)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3)预备立宪骗局破产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具有客观进步性。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组织准备:1894年在广州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和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选自《思想政治》4、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孙中山后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
f5、思想准备: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统治、要不要暴力革命等问题展开。思考这次论战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6、军事实践: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了黄花岗起义。二、武昌首义1、过程: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武汉地区革命形式高涨,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丙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武昌首义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五族。黎元洪:清朝官僚,武昌起义时任湖北新军的协统,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后出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结合教材吴兆麟的话分析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