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划、直接管理的体制格局不仅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反而在力度上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完全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权力和利益,企业经营机制呆滞、僵化,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
f国有企业改革后30年取得的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从此国有企业改革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为出发点,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逐步展开,并伴随着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和扩大,一步步纵深发展。1978●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
f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2、工业经济责任制的促生工业经济责任制的促生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3、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198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