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储备资产变动额)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临时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投机、保值性不平衡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机制。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分类外汇缓冲政策:指货币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以对付国际收支的失衡。支出增减型政策: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的政策。支出转换型政策: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的政策。供给面调节政策:指不改变社会总支出的数量,而改变支出方向的政策。
米德冲突(MeadeCo
flict):米德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在失业增加与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与经常账户顺差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下,政府只用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丁伯根原则”政策工具目标规则: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
berge
提出。“有效市场分类原则”: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
弹性论ElasticityApproach由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称弹性分析法。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则汇率变动将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本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f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条件下,本币贬值能使贸易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用公式表示为:ExEm>1
J曲线效应: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
■乘数论(MultiplierApproach)运用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对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变动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而创立的国际收支理论。又称收入分析法。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任何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吸收论(Absorptio
Approach)支出分析法,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收入和支出角度分析对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国际收支差额由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国内支出间的差额决定。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反之国际收支为逆差。因此要调节国际收支,最终就是要调整收入和支出。
斯旺的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假定没有国际资本流动)
区间开放宏观经济情况实现内部均衡实现外部平衡
Ⅰ通货膨胀逆差
减少国内支出本币贬值
Ⅱ经济衰退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