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二、土地管理内容: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4、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土地管理原理归结为四大类: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与效益原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互不包含。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f一、概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它是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参与者的管理。二、组成部分(一)行为原理: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的管理。1、行为: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需求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目标,其中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求的重要因素。2、人的行为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1954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二)动力原理:为了达到预定目标,通过动力来推动的管理。动力的分类为:1、物质动力:即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以及对物质、金钱、财产等占有的欲望。当人们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后,物质性财富增长引起的激励作用的边际增长率就会呈递减现象。2、精神动力:即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表现为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爱、友谊、社会尊重的渴望,对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实现、接受困难挑战、取得高成就的愿望等。3、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如工作条件、质量、效率、绩效。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由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激励力:是指一个人受到刺激的强度;预期价值是指这个人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期望概率是指这个人认为通过特定活动导致预期成果的概率。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一、概念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管理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