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浅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农村治理方式已跟不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急需探索出农村基层治理的新途径,以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治理
矛盾化解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4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010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不断的加剧、加深。原有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已跟不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途径,是我们亟待思考、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基层组织凝聚力弱化。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向现代多元社会变革,农民身份和生存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依
f附减弱,集体意识逐渐淡化。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农民即不愿义务出工,更不愿出钱搞公益。2、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不健全。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由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没跟上,造成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没有完全到位。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依然保持着一种行政领导关系。村级组织“泛行政化”倾向严重,导致村干部忙于应付经济发展指标和上级交办的行政性事务,而对农村矛盾调处等社会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要求很少能够顾及。3、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不完善。社会改革的代价,理应由全社会共同分担,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由农村承担改革的成果,理应由全社会共同分享,但实际上主要由城市享受或率先享受。这种责权的极大不对等,导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群体严重不满。农村虽然大都成立了村民事务理事会,但大多数未能有效的工作。行使自治权的主体还是村委会,村民利益的表达和合理的建议意见并不能真正得到反映,村民利益诉求也得不到及时表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矛盾越来越深,影响社会稳定。4、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意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重管制、轻服务,治理社会就是政府管制民众,靠刚性的手段来维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普遍缺乏服务理
f念,基本以行政手段为主。一些村干部在忙于完成乡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