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和机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动。2、能力:能够用数学模型解释其表征的种群数量的变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讲解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一般流程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事先准备好的两份绘制曲线图的纸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播放细菌分裂的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1、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每20mi
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讨论:(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
代细菌数量是多少?(3)、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学生活动: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得出数学方程式。2、结合问题探讨,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入下表,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学生活动:将事先准备好的绘制图纸给两个学生,其余学生在书本上绘制。独立操作完成图表。教师指导:用投影仪投影学生绘制的两张图纸,比较,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并总结归纳。
时间(mi
)
20
40
6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f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教学意图: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曲线图。3、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有什么优点?教师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学生思考: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1)、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
(2)、归纳研究方法或步骤。(3)、自学研究实例:问题探讨中细菌分裂的素材教师小结: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或步骤。(三)、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1、讨论以上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