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龙祥的《入党》、李准的《灰色的蓬帆》、李国文的《改选》、南丁的《科长》,特写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等从不同侧面触及了生活中一些阴暗的东西尤其是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进行了揭露,抓住了生活中的尖锐矛盾,没有把生活和人物简单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人性和情爱禁区也有所开掘,敢于解释人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富有人情味,细腻、隽永。李维仑《爱情》、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等小说,在表现爱情方面颇有特色。
象征性的叙述(教材P129132)象征性的叙述一、杂文1961年八九月间,邓拓开始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的随笔杂感专栏,到次年12月,共得150余篇。与此同时,他还与吴晗、廖沫沙一起,以“吴南星”的笔名在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的“三家村札记”栏下发表文章。这些杂文、随笔,常从古代正史、稗史、文人别集、笔记或历史传说钟截取材料,加以阐释、引申,来议论现实生活中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化艺术、学术研究等范围广泛的现象、问题。《爱护劳力的学说》、《一个鸡蛋的家当》、《放下即实地》、《王道与霸道》等文章,对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具有尖锐的批判力量。二、历史小说、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剧:这个时期的历史小说、历史剧,比较重要的有,陈翔鹤的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鲁亮侪摘印》,田汉的京剧《谢瑶环》,孟超的京剧《李慧娘》,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等。它们或写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对战乱中遍地创痍的现实的忧虑和慨叹,或者写对权贵奸佞的至死不屈的抗争。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P181)一、地下文学的出现与传播(了解“地下文学”的含义、构成,教材P181)地下文学的出现与传播(了解“地下文学”的含义、构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的激进派除了精心经营“真正的”无产阶级文艺的标本“样板戏”以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值得重视的作品。1972年之后,文学创作虽然有所恢复,但大多数作品都出自有组织的工农兵“写作组”之手。此后,也有一些专业作家陆续被允许写作和重印他们的作品,但从思想艺术上不同程度靠拢当时的文学路线,使他们的作品也失去了应当达到的标准。这个时候,另一种性质的文学悄悄出现了。作家意识到他们的作品的“非法”性质,写作便成为一种秘密的行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