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分析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4之2第一乐章(第3745小节)片段,②作者首先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找到谱例,之后明确调性、标注和弦功能等,这些通常教师都比较容易做到,但一些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他们会问:“为什么d大调音乐用g大调记谱?”从习题解答中我们不难发现,黄虎威教授是站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在这类习题后面总要加上曲式说明或者是曲式分析,即“这个乐章的曲式是奏鸣曲式,上例摘自呈示部的副部主题”,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根据古典奏鸣曲
f呈示部的调性特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理解终止中的重属和弦的功能和意义,即是在不构成转调的前提下对属和弦的支持作用和在转调中对属和弦及调性的引导作用。
此外,书面写作习题对于学习者掌握和声学基础理论至关重要。桑桐在《250首和声习题解答》前言中写道,“习题写作,是和声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锻炼和声写作技巧而言,舍此无他途可循”。③美国作曲家瓦尔特辟斯顿在《和声学》绪言中说:“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比一个作曲家更需要有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为此,黄虎威在2010年4月召开的北京“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上,发表《四部和声写作规则之我见》的学术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作者在书中强调“这类习题全做”,这是本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第33章半音模进、离调书面习题a为下列旋律和低音配和声,第10题④(低音题),用两种不同方案写作旋律并配和声。
方案一,在ьa大调第一乐句旋律中选择弱→强模进动机,以和声语汇d76ts为模进原型;第二乐句旋律是前乐句的下行三度平行模仿,正好构成大小调调式交替,和声音响具有很强的艺术听赏价值,仿佛使人们又一次听见了黄虎威先生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空谷回声”,很是美妙。
方案二,在ьa大调旋律中选择强→弱模进动机,以和声语汇td7为模进原型,所不同的是,在这个原型中的和声内声部(男高音声部)动机是女高音声部的倒影模仿,这正是黄虎威在音乐创作
f和和声学教学中提倡的线条化和声,同时,也遵循着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科书在口答分析题中反复强调注意“声部进行的方法”,与业内一些教科书提出的“纵向填写”和声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两者在学习目标上有着本质区别。业内人士一般都知道,传统四部和声写作题,即以混声合唱形式与要求来写作,如果能把大小调写作题做成既有和声功能性,又有对位化声部进行,那是相当有趣的,这是传统多声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