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第1、2页
教学目标:1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为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修改意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
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借助操作活动。通过把10支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写生获得对“余数”的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大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教学光盘)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谈话:把十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
多,可以怎样分?在小组里分一分说一说。
刚才小朋友说出了一些不同的分法。谁能把这样分的
的情况填在表格里?
(电脑出示表格)师生共填表格的第一行。
每人分几支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
2
5

提问:如果每人分3支,会怎样?每人分4支、5
支、6支呢?结果又会怎样呢?
谈话:下面分小组活动,大家轮流分,一人分时,
其他小朋友看,共同讨论分得的结果。
通过观察比班内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写。
较分类,突
2)讨论表格
f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问:看着表格,你们能把分铅笔的情况分类吗?3)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4)小结:刚才大家把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了
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余数的,一类是有余数的。对
于平均分没有剩余的情况,你们会写算式吗?
自己写一写。指名一人上黑板写。
10÷25(人)10÷52(人)
通过写算式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重要环节。
提问:10÷25(人)这个算式的部分名称是什么?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谈论:对于平均分有余数的情况,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
出示: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谈话:谁会写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算式的前半部分。那么还剩1支,怎样表示呢?接着就写6
个小圆点,再写上1(支)在前两个算式的右边完成
下面的板书:
10÷33(人)…1支
在除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字那“1”叫什
么名称呢?根据他表示的意思,我们给他起名叫余数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