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20、卢瑟福(1)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
直径数量级为1015m。
(2)卢瑟福:1919年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22、查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23、胡克发现胡克定律F弹kx24、布朗:“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子在水中无规则运动)25、开尔文:把273摄氏度作为绝对零度。26、密立(里)根:油滴实验,测得元电荷e电荷量。27、劳伦斯:发明回旋加速器28、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学;发明摆钟29、托马斯杨:首先巧妙而简朴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30、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和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31、玻尔: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32、威尔逊:发明威尔逊云室33、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31老居里夫妇镭的发现者: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32小居里夫妇(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用人工核转变获得放射性同位素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产生了正电子(但未被重视)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因放射研究获得诺贝尔)。33、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34、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35、现代粒子物理成立:1932年利用云雾室来观测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36、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备注:
“四大核变”及应用
f★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包括α衰变和β衰变);
α衰变:例如:
U238
92

23940Th

24He
β衰变:例如:23940Th

23491
Pa

10e
★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包括、中子的发现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