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原油/岩
第2页
f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这与注蒸汽驱的作用一样。④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会提高采收率。⑤微生物产生的酸能溶解岩石基质,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并与钙质岩石产生二氧化碳,提高渗透率。其它溶剂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粘度
2
42采油菌种研究手段
1生物方法:添加生长因子、反复驯化等2物理方法:主要涉及紫外诱变、化学诱变、离子束生物与工程学3现代分子技术与基因组学交叉融合:DNADNA杂交、核酸指纹图谱、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4采油微生物基因芯片技术5数字手段量化与数模
。⑥微生物代谢生成的生物聚合物堵塞
高渗透层,调整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扫油效率,降低水油比,起到宏观和微观的调剖作用,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封堵,改变水的流向,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3

5国外发展动态
7
4采油微生物菌种的评价及研究手段
41菌种的评价
评价菌种的目的在于筛选有利于微生物采油的优秀菌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1菌种的驱油性能采油微生物代谢主要包括酸、生物气、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和生物聚合物等物质,这项研究和微生物驱油机理有关5。可从细菌的降解作用,产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产乳化剂作用,产多糖多作用等指标的研究数据筛选出具有较好驱油性能的菌种。2菌种的适应性采油菌种要求满足以原油和油藏中的无机盐为营养液,能在油藏条件下生存,一般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适宜温度在50℃80℃,压强为1015MPa。同时针对油层的特点,细菌对多孔介质的适应性也相当重要。
第3页共4页
国外利用微生物开采原油是一种具有70多年探索和矿场研究历史的技术。该技术早在1926年由美国人Beckma
首次提出,1954年在美国的阿肯色联合县,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利用细菌大规模地下发酵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矿场试验。此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对细菌采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菌采油对低井效果较好。90年代,微生物采油技术在美围、前苏联的矿场应用,标志着工业性应用阶段的到来。我国对微生物采油的研究,早在60年代末就开始。七五期间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大庆油田合作已开展了2口井的微生物吞吐试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八五期间,吉林油田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在35口井试验,累计增油4462t。大港油田使用美国菌种,在枣园油田2口井内试验,已增油360t。
6微生物采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f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微生物采油技术提高采收之所以日渐引起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