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前赴后继地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拉高人气。顶级的“职粉”,甚至能与选手和主办方保持紧密联系,指挥“粉丝”、组织拉票、制作宣传品、与其他选手的“粉丝”团合纵连横。
当然,活儿不能白干,视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现场表现打赏钱银不等。当曲终人散之际,职业粉丝们擦干眼泪,润润喉咙,带着兴奋后的疲惫,从顶级“职粉”那里领薪水。
如果说,“职业粉丝”也是泛娱乐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谋生手段,它在经济层面是无可厚非的,凭汗水、凭泪水、凭气力吃饭,没什么不妥。但毕竟,“职粉”以金钱打破了开蒙时期粉丝文化的纯粹度,似乎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很多人对越来越职业的“粉丝精神”表示担忧,也有粉丝开始反思自己的“职粉”身份。一位曾经沉迷超女拉票的粉丝对记者说:“我们的痴情只会变成商家和高层捞钱的筹码。偶像说一句‘支持我’,我们就蠢蠢欲动,却不知道后台是谁在数钱数到手软!”
(选自《读者》2007年合订本,有删减)
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职业粉丝”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文,完成1015题(28分)
棉花糖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