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展史资料
美国大人不喜欢政府管,孩子不喜欢父母管。“想干什么,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句话似乎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就笔者在匹兹堡游乐场所见,蹒跚学步的三四岁的孩子摔倒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失,不要父母扶,自己爬起来拍拍手,说:amok”“I(我很好。没关系)。其父母眼看着孩子爬高就低非常吃力,也不去帮忙,自管自聊天。只有在孩子表现出惊人之举时,他们才夸一句:“干得不错。漂亮极了!”除了教孩子见了人问好要有礼貌外,孩子想玩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看来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从幼儿时期已贯穿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传统有利于每个人个性的发展。美国社会充满活力与他们依附性少而独立性强、循规蹈矩少而创造性强的民族传统有关。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必然给社会带来生机。
在美国,儿童上学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十岁左右的孩子一般是九点以前入学,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中午有免费午餐,来去有校车接送。在课堂上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其中一半还是做课堂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动脑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大部分作业在课堂上用电脑完成,很少把作业带回家。如果有作业,也仅仅是让他们用电脑做个生日贺卡,或者做些折纸手工、画些简单图画,都是孩子们感兴趣、乐意完成的事情。如果不乐意干,也不勉强。一放学就可以抱上篮球或者穿上旱冰鞋,或者带上水枪,到游乐场玩。美国的孩子感觉不到所谓学习压力是什么滋味。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50年代),国内追求升学率的风气还不算太盛,但那时就总有课外作业。有一次因为老师讲除法时自己开了小差,回了家问母亲六除以三等于几。没上过学的母亲想当然道:“那还不简单,六个除过三个,当然是三。”按照母亲的思路完成作业,被老师训斥道:“你怎么这么笨,除法和减法是一回事儿吗?”在美国是决不允许这样训斥孩子的。他们的教育思路是培养学生的自信,想方设法打开其思路,活跃其思维,而不要求循规蹈矩,惟老师的命是从。即使学生把四加三加成八,老师也是以表扬的口吻道:“啊噢,这倒是个新鲜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再算算四加四等于几呢?”学生在表扬声中和训斥声中,其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必然不同。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也一般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感情的。比如德瑞娜的好朋友要回家了,德瑞娜因为留不住朋友而急得掉泪,德瑞娜的妈妈决不会以“没出息,哭什么”来训斥,而是这样劝慰:“噢,可怜的德瑞娜,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