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明末广东沿岸的民间海上贸易漫谈以“南澳一号”的考古发现为研究视角摘要:明实行海禁政策,广东沿岸私人海上贸易发展在夹缝中得以生存,由于地理大发现导致的全球市场扩大,以漳州窑、景德镇等一批瓷窑成为广东外销瓷的主要源头。以“南澳一号”沉船考古发现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明末民间海上贸易的意义与实际发展情况。关键词:海禁;南澳一号;民间海上贸易;中外交流秦汉以来,广东沿岸在海上贸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和东南亚、日本经济往来的重要港口和枢纽,《汉书地理志》曾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1徐闻即广东湛江徐闻县,这是我国史书关于远洋航线最早的记载,标志着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同时也证明了广东沿岸地区在我国海上贸易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朱元璋起便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以官方贸易为主的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相辅而行,与私人海上贸易相对立。虽然海禁政策严禁民间海上贸易,但明代尤其是中后期,私人海上贸易却达到了新高度。最近随着在水下沉寂多年的“南澳一号”的出水,更是见证了广东在明末海禁政策下民间贸易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经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一、“南澳一号”的考古发现
f2007年5月22日,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渔民在“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的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沉船。2007年6至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水下考古工作队对该沉船进行调查和试掘,采集了近800件在沉船外围散落的器物。最初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二号”,为了方便考古研究,2009年9月25日国家文物局将“南海二号”更名为“南澳一号”。2010年4至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对“南澳一号”沉船进行了首次打捞,此次出水瓷器1万余件,铜钱共计15000余枚,以及铜板、铁铳等重要文物,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1年4至11月,“南澳一号”进行第二次打捞工作,本次共出水文物9500余件,其中以福建漳州窑青花为大宗。2012年6至9月,“南澳一号”进行第三次打捞,共出水文物近3万件,文物基本清理完毕。发掘出的船载货物中,瓷器最多,其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