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内容时主要是通过基于常态下的教学教材,实现学生对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的掌握,从而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基因重组内容涉及减数分裂过程,这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熟练掌握基因突变的本质、特点以及应用掌握基因重组的本质和特点,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能力目标: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基因突变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爱护生命,通过基因重组了解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性,珍惜爱护生命。
3重点难点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及特点,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期、特点以及对应的基因变化图。
4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得出结论。
5课时安排1课时
6教具使用多媒体结合挂图
7教学过程设计
本模块的第1章至第4章,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基因的本质、基因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基因的结构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第5章则从生物变异入手,从基因和染色体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第4章《基因的表达》的延续和拓展。本节教学可用1课时,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本节在教学上采取以下思路
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f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教师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见后面,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怎样全面理解DNA分子碱基对的改变可能导致的结果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