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中国早期国家的领土观念r
r
张应峰r
r
摘要领土要素在国家起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表现为它由氏族社会中区别不同部落的标志成功地转化为国家统治的强大工具。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夏商周三代),运用“领土”这一政治工具对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及种族构成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的国家进行统治,表明领土观念有了质的发展,成为国家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r
关键词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国家观念,领土r
r
现代政治学中流行最普遍、最广泛的国家定义,是以主权为中心的国家三要素说(主权、领土、人口),在早期国家阶段这三个要素往往是相互重叠、相互包容的,前苏联学者认为领土“首先是指一定的人口和其所居住的地区的某种关系”,又进一步指出“‘领土’意味着早期国家把它的统治扩展到了不论是出生还是居留在它的辖地上的任何人”1(P312),可见,领土中也包含了人口与主权,三者难以分解。狭义的领土指国家统治下的地域(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作为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但就中国早期国家来说,血缘组织与地缘组织的关系仍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国家的形成扩展了疆域和人口,在氏族社会发挥巨大凝聚作用的血缘关系已不能满足日趋复杂的国家统治的需要,引入其他控制方式就成为必要,在多样化的社会控制方式中,以地域为凝聚人民的手段很好地解决了对广袤疆域和不同种族的统治,因此血缘与地域在中国早期国家是长期共存的关系,并非后者一经出现便扫荡了前者。地域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氏族社会已产生疆域观念,但其时的疆界只是部落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它的划分标准则以血缘组织为基础。在国家观念中才真正以疆域作为统治手段。r
一氏族社会的领土观念r
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是联系氏族成员的根本纽带,但不能因此忽视地域因素同时所起的作用。氏族社会中每一集团都有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区域,这一点在农业定居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永久性的住房,食物加工器具以及地里生长的庄稼都加深了人们地盘归属的观念。”2(P29)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表明,氏族社会领土观念主要表现在各氏族集团都有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相区分,可分为有疆界和有疆无界两种情况。r
有疆界的氏族集团在考古发掘中不断得到印证。自20世纪中叶起,聚落形态研究在考古学领域蔚然成风。按一定规则组织在一起的人群居住在一定区域,构成聚落,聚落必有疆界或相似功能的标志,最新的一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