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领域,特别是为难以实现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作物提供了新途径。本项目研究共获省部级奖31项、专利9项、品种权42项、软件版权1项,制订技术标准5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549篇。在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体系指导下,除已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外,全国育成实用不育系168个、组合
f527个。截止2012年,两系杂交水稻已累计种植385亿亩以上,总产18858亿公斤以上(按平均490公斤亩计),增产稻谷8498亿公斤;总产值48276亿元、增收21755亿元(按稻谷256元公斤计)。目前,全国杂交水稻年度推广面积前3名的品种均为两系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为实现我国2020年年增粮食1000亿斤目标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继我国三系法杂交水稻后又一世界领先的原创性重大科
技成果,为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
项目主要科学技术创新内容:主要科技创新
创新点1建立和完善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体系①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战略。1987年,根据国内外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战略:从育种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朝着程序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提高杂种优势水平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朝着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育种上的一次突破,从而会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该战略为杂交水稻研究由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向两系法为主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程,发表的相关论文《杂交水稻育种战略设想》被引用502次见附件34。②完善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育成适合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两用核不育系。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前期研究中,由于受到材料和条件局限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特别是对光、温条件导致育性转换的规律认识不全面,因而在实际选育不育系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以致所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绝大多数没有实用价值。根据光、温对育性转换所起作用的主次,袁隆平等将两用核不育水稻分为光敏型和温敏型两大类,统称为光温敏不育系,并分别综合和提出了光敏核不育水稻(图1)和温敏核不育水稻(图2)的育性转换模式。该模式理顺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与光、温变化的关系,是对已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