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机监控系统,这项技术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依据大电网会议WG3403工作组的分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较为严格的定义为心:(1)远动功能(四遥功能);(2)自动控制功能(如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和并联补偿电容器的综合控制(voc)。电力系统低频减载、静止无功补偿器控制、配网系统故障分段隔离/非故障段恢复供电与网络重组等);3测量表计功能(如三相智能式电子电费计量表等);4继电保护功能;5与继电保护有关的功能(如故障录波、故障测距、小电流接地选线等):6接口功能(如与微机五防、继电保护、电能计量、全球定位系统(Gps)等IED的接口);7系统功能(与主站通信,当地SCADA等)。所有能实现这些功能的设备,目前统称为智能式电子仪表(IED)。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些IED的信息共享,由此可减少变电站使用的电缆数量和造价,提高变电站的运行和安全可靠性,并减少维护工作量和提高维护水平。
f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内涵还在不断的丰富之中。11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及应用状况国际上对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早在七十年代末,日本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综合数字式保护和控制系统SDCSI。此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在此领域内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在八十年代初,美国一家电力公司研制了IMPAC模块化保护和控制系统。PRI联合研制出了SPC美国西屋公司和ES变电站保护和控制综合自动化系统。到1984年,瑞士的BBC公司首次推出了他们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985年,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又推出了他们研制的第一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LSA678。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目前在国外已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例如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他们所属的某些电力公司里,大多数的变电站都实现了综合自动化及无人值班方式。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起步于50年代。1954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RTU技术,东北安装了16套遥测/遥信装置。此后,国内开始了系列远动产品的研制工作。到七十年代初,便先后研制出了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集保护、控制及信号为一体的”四合一”装置。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