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面,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统筹规划教师培训的内容和任务,用规定来规范师训管理部门的管理方法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因此,要有两个规定,一是《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规定》,一是《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定》。r
2、培训课程设置结构化,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针对性。要在充分调研教师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设置具有结构性的培训课程系统。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要按照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设置课程,二是要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教师培训课程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应做到统一性与针对性结合,要有必修课程,也要有选修课程。r
3、以校本培训为主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真实的教育环境)中,由一系列问题所驱动并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以短期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等为辅。校本培训要与校本教研应紧密结合,实施“研训一体”策略,以培训促进教研发展,以教研提升培训效果。r
4、建立学分认定管理网络,实现对学分的统一管理。学分认定管理方法的规范、有序,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各地试行的教师培训学分制对学分认定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建立一套不同层次、不同培训形式的学分体系及其认定标准。二是培训单位认定学分(“谁培训谁认定”),教育部门逐级审核,人事部门逐级验印,形成对学分认定的管理网络:培训院校(含所在学校)教育局教师培训管理部门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管理部门。r
r
二、课程与实施(一)两类三项r
“两类”指教育系统实施的教师培训包括两类,一是“培训”,二是“教研”。可以分解为“三项”:一、院校培训(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二、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三、教育教学研究。r
1、目标指向:院校培训,主要通过集中(或远程)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教育教学研究,则通过岗位上的实践研修、研究,培育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r
2、主要内容:在不断更新和扩展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力的知识”,其重点是五个方面的能力: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