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那么,在突出主题,抓住重点方面,书画创作是同理的。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因见到役人用帚刷墙,受到了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富有新意的书法表现形式是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炼到书法艺术中来的。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尤其是在书法方面造诣较高。在书法理论方面,蔡邕就曾提出:“凡欲结构一字,皆须象其一物”,其主旨就在于让书法家把从大自然万物中获取的灵感,通过书法线条的笔姿墨色,提炼概括到书法形象中去。从理论上强调了书法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国画方面也同样重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较多资料并有作品摹本及理论著述流传的最早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东晋时代江南杰出的大画家顾恺之就是非常重视自然并从自然界撷取灵感的艺术家,他的一首《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通过水、云、月、松的美妙形象,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独特景观,充分显示了顾恺之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周围环境的细致入微功夫。
书画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到了宋代,才有一些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的画作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书画逐渐完善地结合起来,它强化了中国画的笔墨与精神性,使之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与标志之一。那么,笔墨语言的展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书法中的运笔变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提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道,空善赋彩,谓非妙也。”王僧虞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见,同宗同源的绘画与书法在追求“神采”的同时,自然而然的结合到了一起。
二、书画结合强化了中国画的笔墨与精神性
从东晋经南北朝至隋唐,以顾恺之为首,相继出现了张僧繇、陆探微、吴道子等几位伟大的画家,被绘画史称为古代四大画家,也称作“画家四祖”。南陈的评论家姚最在其《续画品》中评价顾恺之说“长康顾恺之字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始终无双”:唐代李嗣真说:“顾生指恺之天才杰出,独立亡无偶”:张怀说:“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张彦远说顾恺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