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县农资市场主要是个体经营,除有一家能基本主导全县市场的经营大户外;其余都是年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下的个体经营户。在市场供给方面基本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的需要;但市场管理和组织经营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⑴、缺乏统一有效的经营许可审批制度,市场管理混乱。我县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经营采取许可证制度,并实行“先证后照”准入制。即符合条件经营者先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凭许可证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但随农资经营政策的变化,许可证审批制度名存实亡,造成大量无证经营者上市,经营行为难以规范,一些过期、失效农资产品或达不到使用效果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有的经营户在经营中以次充优、以不足含量冒足量销售等,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⑵、销售市场无序,流通不畅。随着改革的深化,农资市场原有的经营格局已被打破,已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和个体户多渠道经营的局面。由于农资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全县农资经营户年销售化肥超过1000吨的只有一家,超过百吨的个体户没有,绝大部分个体经营户年销售化肥只有十到几十吨,有的甚至只有几吨,企业规模的偏小造成我县化肥市场很难与国内农资市场接轨、竞争,每遇农资价格波动、供需紧张等问题,彝良县农资市场就失控,直接影响农民种田成本。⑶、执法主体不突出,监管乏力。化肥农药的零售点分散于广大农村,点多面广线长,经营者素质低,农民消费安全意识不高,实现有效的监管有一定的客观困难。就监管而言,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执法主体不突出。如质量技术监督局,生产环节管理较严,市场营销环节管理力度不够,处理乏力,缺少严明查处、追究责任制度和检测手段;工商行政管理局检查经营活动较少,打击力度小;农业局有行政管理职能,但对全县市场监管方面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⑷、价格偏高,农民不堪重负。农资价格异常波动。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使生产厂家纷纷调高农资出厂价格,加之物流成本上升,导致最终销售价格上涨。⑸、化肥储备工作难以实施。粮食的产量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肥的施用量。做好
f化肥淡储旺供工作,平抑市场价格,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县多年未能实施化肥淡储旺供办法,主要是我县储备化肥补贴难实现,加上供销农资经营企业(大户)资金周转困难。随着农资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和农民购肥习惯的改变,农资储备期相应拉长,所需资金更大,经营企业在储备上受到资金制约,储备数量受到限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