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校对
胡洁郭素英张琦
第Ⅰ卷(单选题,共25题,5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3春秋前期,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也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两大改革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最终确立了本国的封建制度C使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直接导致井田制退出中国历史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意味着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居主导C自耕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D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尖锐对立6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f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经济作为补充有利生产B.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成为经济趋势C.农业生产中租佃关系得到发展D.封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增强7《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材料主要说明A棉花在内地广为种植B松江棉纺织品行销全国C工业革命提高棉纺地位D棉布成为大众主要衣料8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l件。这是由于A.南方旱涝灾害严重B.南方农业地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