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2页。全卷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场、考号、姓名、座号等填写(或涂黑)在答题卷的相应栏目内。考试结束,仅收答题卷。2.第Ⅰ卷(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把第Ⅱ卷(非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的相应栏目内。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2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考点:宋明理学。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C。2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考点: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依据材料中的“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从中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认清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认清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A、B、C三项材料中均无法体现。26.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1921年和1922年B.1937年和1938年C.1927年和1928年D.1949年和1950年【答案】C【解析】考点: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解答本题可使用代入法,即将选项的时间代入图一、图二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是否符合题意。1921年和1922年是中共成立初期,应主
第1页共9页
f要是是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并呈现的应是上升趋势,A项排除;1927至1928年,处于国民革命末期和国共十年对峙初期,结合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以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的史实,C项符合题意;1937至1938年,是抗战阶段,应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