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造、心理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这就形成了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急需专业的用人单位找不到职员的现象。
此外,就业区域的分布也存在着不平衡。一般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大城市,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就近”心理,其择业意愿往往倾向于这些较发达的城市,这无疑增加了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对于西部较偏远的城市,其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压力相比较小一些。这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分布的不均匀,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3)现实与理想不平衡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追逐高薪的企事业单位,他们的心理预期远远高于社会现实的供应水平。公务员热、事业单位热等都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心理期望较高,且总是倾向于东部沿海等大城市,而且渴望专业对口。然而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实现,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使得很多的大学毕业生产生了不愿意就业的心理。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表示,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2015届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4年。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但2015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有变化,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以下趋势:
(1)愿意到广大基层建功立业
2008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名,2010年新聘选36万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鼓励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鼓励农科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一线工作。从大学生就业实际走向来看,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事实上能够到基层去锻炼对大学生来说是件好事,有过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实践能力都会更强。另一方面,“村官”、社区服务人员以后的出路问题,目前来看是比较乐观的。仅公务员的招考而言,中央的政策明显向有基层工作经验者倾斜。
(2)到二线城市谋发展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与往年相比,近几年的毕业生不再一味坚守京沪等大城市,而更过的将目光投向相对压力较小,发展空间较大,幸福感更高的二线城市。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对城市的选择逐渐多样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在职应届毕业生占全国的比例已经从541下降到393,杭州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