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
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
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
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
象。
f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四、(23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分)(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f(1)卒相与欢,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涉江采芙蓉,________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