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在奈达看来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因而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能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第二阶段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奈达注意到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力不同特别是如果原语和译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奈达强调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以增强译文的理解。
第三阶段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认为译即翻译意义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的系统。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奈达指出社会符号学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代码和符码而重点研究的是人类所使用的最综合、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因此在解码和编码方面没有哪一种翻译法有社会符号学译法那么全面。三、“功能对等”理论贡献及局限
“功能对等”理论将现代语言学、交际学、信息论、符号学和美学带入了翻译领域,宏观上打破了传统思想束缚,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角度,从多个角度对翻译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将新思维、概念和方法注入到了翻译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方法为现代翻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必需强调的是,“功能对等”对文学翻译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以来
2
f“意译”与“直译”之争。“功能对等”给了翻译家们许多建设性意见,要求目的语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语的意义,限制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同时,它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缓和了翻译家们归化和异化争论,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找“归化”和“异化”的平衡点。
然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非尽善尽美。首先,他的理论使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原文信息还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实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则是相对的、偶然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