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和维护。软件工程的目标: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
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且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基本目标:付出较低的开发成本;达到要求的软件功能;取得较好的软件性能;开发软件易于移植;需要较低的费用;能按
时完成开发,及时交付使用。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开发过程、开发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
软件开发环境或软件工程环境是指全面支持软件开发全过程的软件工具的集合。
软件工程管理包括:软件管理学、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心理学等内容。
软件管理学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质量保证、配置管理、项目计划等。
软件工程基本原则:抽象、信息隐蔽、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
32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方法的核心和基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
软件定义阶段中,可行性研究与计划的制定是确定待开发目标和总的要求,给出它的功能、性能、可靠性以及接口等方面的
可能方案,制定完成开发的实施计划。需求分析,对待开发软件提出的需求分析并给出详细的定义。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评审。
需求分析方法有:(1)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①面向数据结构的Jackso
方法(ISD);
②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方法(SA);③面向数据结构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开发方法(DSSD);(2)面向对象的分析的方法(OOA)。从需求分析建立的模型的特性来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实质: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
f
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判定树;判定表。(1)数据流图(DFD图):描述数据处理过程的工具,是需求理解的逻辑模型的图形表示,它直接支持系统功能建模。
①加工(转换)圆框,输入数据经加工变换产生的输出。②数据流箭头,沿箭头方向传递数据的通道,一般在旁边标注数据流名。③存储文件(数据源)双横线,表示处理过程中存放各种数据的文件。④源、潭方框,表示系统和环境的接口,属系统之外的实体。(2)数据字典:对所有与系统相关的数据元素的一个有组织的列表,以及精确的、严格的定义,使得用户和系统分析员对于输入、输出、存储成分和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