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感到惊愕,并问他是否只要一块钱,乞丐重复说只要一块。安东尼给了他一块钱,同时说:“人生能得多少,就看你要求多少。”乞丐听了不禁一楞。
陈胜的鸿鹄之志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里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陈胜少年时代,曾经受人雇佣,替人耕种,心中不满于这种处境,在垄上休息时,常感慨怅恨,有一回对一起做苦工的同伴说,“假如哪一天富贯了,彼此不要忘了拉朋友一把。”同伴嘲笑他“你现在替人耕种,地位卑微,还说什么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嗟乎,燕雀安知鸿之志哉!”陈胜后来在大泽乡和吴广发动起义灭秦,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若无佣耕垄上时即存埋在心底的一段鸿鹄大志,怎能想像后来的丰功伟绩?
鲁迅的志愿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曾多次改变志愿。青少年时代的鲁迅,目睹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定不走当时一般读书人所追求的科举仕途,毅然去南京投考了水师学堂,后来又转入矿务铁路学堂去学矿业,想通过学洋务的道路来为振兴中华服务。然而,他的这种热望很快被现实粉碎了。当他“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大半开端于西方医学”,而洋人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时候,就决定放弃矿业学专业,确立了学医的志向,进了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企图通过医学来增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来,有一次,从电影里,他看到许多中国人在围看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显出十分麻木的神情时,悲愤至极,感到在腐败的旧中国,人们最需要治疗的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麻木,于是又断然放弃了医学救国的通路,拿起笔来进行文艺创作,揭露人吃人的旧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马克思的伟大目标1835年8月,马克思就要在特利尔中学毕业了。毕业前夕,班里的同学都在谈择业问题。有的想当官,有的想经商,有的愿意做医生,有的希望做神甫。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则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他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马克思循着“寻找人类幸福”的伟大指针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寻找到了通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一年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今沈阳)东郊一个同学家里去做客。这位同学的祖父是一个很爱国的农村私垫先生,他带周恩采到附近的日俄战场遗址去参观。中国人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