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国俗语的英译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1引言文化趋同是发展的趋势,但文化差异性依然存在,因而跨文化交际存在种种障碍和困难。在翻译实践中,中国国俗语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其翻译向来是一大难点。目前国内对国俗语翻译的探讨主要从目的论、跨文化以及功能翻译理论等视角进行对比或题材分析。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著作MyCou
tryA
dMyPeople及黄德嘉的汉译本为语料,以目的论及国俗语的英译方法为指导,对语料中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进行探索,总结该书在国俗语翻译上主要应用的策略,并浅析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因素。2目的论及国俗语英译21目的论及其基本原则功能主义目的论被称为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学派(谭载喜,2004:255)。目的论包括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如什么是翻译、怎样翻译、如何评价翻译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推陈出新,将翻译研究的重点置于更宏大的文化框架中,而不单单纠缠于处于语言层面的直译和意译。目的论中有三大基本原则,主要原则为威米
f尔提出的“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任何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目的对翻译来说是必须的,它对译者在完成整个翻译的过程中所要用的翻译策略起直接主导作用。21国俗语及其翻译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反映的是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王德春,1990:1)。汉语中有许多词语与中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地域风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最早研究语言国情学的语言学家王德春在1990年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中将汉语国俗语分为七种:(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如太极拳;(2)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高风亮节;(3)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词语,如红豆为相思的象征;(4)国俗成语,如守株待兔;(5)习惯性寒暄用语,如哪里!哪里!;(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红娘表媒人;(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月饼既表示一种特殊事物,又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翻译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一种文字转换的语言行为,但是它的实质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文化输入和文化建构的过程。文化差异,首先通过语言体现,特别是国俗语,因此国俗语的翻译恰当与否对文化交流有相当重要的影响。3《吾国与吾民》中国俗词英译策略及例证从表面上来看,《吾国与吾民》为英译汉的作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