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探析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进程必然对农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使农村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化不仅仅意味着农村人口的转移,也意味着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转型。因此,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农村教育的目标还定位为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村培养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优先超前发展的特点。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只是定位之一,而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全部目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农村日趋边缘化的困境中,我们不能苦守乡土教育而漠视农村城市化的大趋势。城镇化的提出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教育需要抓住社会转型的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农村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冲击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一)生源减少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自然减少。再加上很多农民工外出务工,把子女带到了流入地,也减少了农村的生源。我国从20XX年开始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农村高中学校向城市集中,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村镇集中,导致农村学校数量极少。这项措施虽然优化了教育资源,却增加了学生负担。由于村镇之间距离较远,学生上学增加了交通、住宿等成本,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教育费用,最终辍学。随着城市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交通变得更为便捷。而且农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很多农民有条件选择让子女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造成农村生源大大减少。(二)师资力量薄弱
f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失。部分教师选择到条件比较好的城市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教师选择离开教育领域。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广大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农村教育。这就导致原有的教师不断减少,新的教师队伍也很难补充进来。所以,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