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治疗血管外科疾病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调脂、血管再生等药物治疗。本文着重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1、血栓烷A2抑制剂: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2),治疗有效剂量
为75325mg,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外周动脉指南中指出,具有症状的外周动脉性疾病(PAD)患者,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但临床上有52%400%个体存在基因的差异,服用阿司匹林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差异,即“阿司匹林抵抗”。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分为: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及非噻吩并吡啶类衍
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21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Ticlopidi
e)又名抵克立得,第一代噻吩并吡啶药物,是一类不可逆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
f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治疗。噻氯匹定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轻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药物取代。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推荐可长期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且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4%30%的患者服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氯吡格雷仍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这些个体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明显相关。其中CYP2C19的基因多样性可能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强效的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于2009年上市。普拉格雷也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同时普拉格雷的活化速度更快作用更持久。但是普拉格雷大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目前普拉格雷在国内未上市。
22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f替格瑞洛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逆性地与血小板P2Y12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为更安全有效地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替格瑞洛在国内临床应用已>7年。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指南中,PLATO研究显示其疗效明显好于氯吡格雷,多项单中心研究显示,在下肢动脉疾病治疗中,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