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万圣节前夕,我曾收到一封信,从祖国的南京寄来的,写信的人是我昔日的大学同窗。习惯了浏览电子屏幕内的铅印字,他这样横平竖直的手写体,竟让我十分动容。他是一个守旧的人,只是我没想到,即便在媒体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他依旧热衷这样传统的交流方式。在信中,他虚寒再三,问我在英国怎么样,说他也早就受够了国内压抑而沉重的教育方式,想和我一样,来英国留学。字里行间,无不是我在国内读书时的所思所想。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相似,不愿在因循守旧的制度下驻足,又担心未来会有太多身不由己的漂泊。放下信笺,我的思绪不禁退回到三年前,那个爱穿深蓝色外套,头发总也留不长的少年,在南京那所不起眼的大学校园内,度过了怎样的三年光阴。和国内许多的大学里的学生一样,那三年中,我反复穿梭于寝室和教室之间,上课、吃饭、睡觉。拿不起眼的成绩,谈不靠谱的恋爱,不考虑当下,迷茫于未来,生活平静而空虚,就像泡在温水里的那只青蛙。大学生活就那样晃晃悠悠过了四分之三。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不是那天在朋友圈看到那条动态,我会不会就真的像那只青蛙一样,被煮熟、甚至被端上餐桌都浑然不觉?大三那年冬天,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小伙伴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月薪终于破万,今天拿到工资,第一时间给老爸老妈各添置了一套新衣,今年无论如何,一定陪他们过个好年。配图是他银行卡内五位数的余额,以及他网购给父母的衣服截图。我捧着手机,感觉心脏猛地颤了一下,就像被子弹击中一般。我倒不是羡慕他拥有了高薪的工作,也不是嫉妒他这么早就可以回馈父母的恩情,而是瞬间感觉到了自己和他的差距,我知道,那是多少财力物力都填不平的沟壑。我必须承认,在求学问路这条道上,我输了。发动态的小伙伴和我是十余年的同学,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一起念的,我对他再了解不过。他不是那种在学习上有天赋的人,甚至成绩并不如我,喜欢听民谣,热衷民族舞,偶尔也会在课本上画上几笔,平时话不多,属于那种逆鳞不多的乖乖男。这一点跟我很像,又因为两家住的不远,我跟他虽算不上杵臼之交,但用心照不宣形容也不为过。我们十八岁之前的生活轨迹是完全重合的,真正开始分岔是在高考之后。我选择了国内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来读,而他则在家人支持下去了英国留学。关于他在英国的留学生活,我没有多问,而是开始越来越频繁思考自己在国内读大学的意义,并开始有意无意的关注本科生出国留学的一些细节。
f我明白我和他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