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设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难点: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建议课时】1课时。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模块内容之前,已经粗略地了解了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清楚了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也清楚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内容,同时又学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并且高中学生已经具有比较强的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为本节课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能力上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后,也期待更深入地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原因,因而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有心理上的准备。高中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使本节课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的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得以实施。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类比推理的方法比较难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生物体在前后代传递遗传物质时的传递规律,而减数分裂又是生物体在形成有性生殖细胞时的分裂方式,这二者是否有联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通过学生回忆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孟德尔对关于基因的假设,再由学生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什么物质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非常相似,通过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得到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相一致,从而推断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这样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带着问题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亲历科学家探索基因的历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验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团结合作、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2、设计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后,如果直接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不能做到真正理解两大遗传基本定律的实质,这样又会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减数分裂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标上基因,通过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