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猛增到610万。在人流滚滚的就业大军中,大学毕业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逐渐淡化,“皇帝女不愁嫁”的局势已不再存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现象。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该采取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整体状况而言,大学毕业生大都能够正确对待就业工作,均能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过大,表现出焦虑、自负、恐惧等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1、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常使他们难以取舍、忧心忡忡、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焦虑情绪。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
1
f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过度自卑,会使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
3、攀高心理。攀高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使他们在求职中期望值偏高,好高骛远。择业时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以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或是看不上那单位,瞧不起这职业,盲目攀高。同时,“是我去择业,而非职业择我”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自负武断、攀比挑优,导致判断偏差,错失良机。未能如愿之时,往往是情绪一落千丈,甚至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4、依附心理。部分毕业生凭借父母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耐心等待工作的到来,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寄希望于就业形势的好转,盼望工作的到来,这是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受父母呵护有加、包办一切的影响,r